「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中秋節,定於農曆八月十五,因爲恰好在三秋的中間,所以稱之爲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節慶由來】中秋節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祐。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傳說一 :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 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二: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谕,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從此以後,「月餅」製作越來越精細,品種也越來越多,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傳說三:吳剛折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出處:https://ibook.idv.tw/article-1.php?ID=841

 

中秋四寶:賞月、剝柚、吃餅、烤肉

在台灣,中秋團圓的活動大多與月亮有關,賞月、走月、吃月餅都意味著圓滿團圓;一顆顆果肉酸甜多汁帶著清香的柚子,更是家戶必備的應景水果,中秋吃柚取「柚」與「佑」諧音,有「月亮保佑」之意。

至於台灣「獨有」且盛行的「中秋烤肉」,其來有自。有一種說法是因1980年代一則烤肉醬廣吿極其成功,讓台灣的烤肉風氣近幾十年逐漸盛行。月光如水的夜色下,家人、朋友齊聚烤肉,吃喝談笑之間讓彼此感情更濃厚。

【節慶由來】中秋節

你不知道的四大中秋習俗

中秋節由來已久,早在唐朝便有中秋賞月、祭月的紀載,到了明清時代,中秋節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除了上述台灣盛行的中秋四寶,傳統中秋節還有這些你想不到的應景習俗!

 

 1 祭祖

較傳統的家庭大多都有祖先牌位供桌,傳統中秋節這天其實是要擺上「三牲」、「三素」祭祖,以此紀念祖先,也跟祖先回報家族近況。

2 拜土地公

傳統農業社會靠天地吃飯,中秋節正值農作秋收時節,中秋祭拜土地公目的是要感謝土地公保佑大豐收。雖然台灣人普遍認為土地公8月16日成道,但為順應中秋時節,一般多在農曆8月15日就一同祭拜土地公。

 

3 拜月娘

傳統上每逢中秋「拜月娘」是中秋節傳統的習俗之一,家家戶戶要在香案上擺上月餅、柚子、柿子等祭物「拜月娘」,祈求闔家平安、團圓美滿。

但民俗上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因此男士只能參加祭灶的活動,不能參加拜月,「拜月娘」成了婦女的專利,不過現在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已轉變為輕鬆的賞月活動。

 

4 賞桂花、喝桂花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中秋時節除了是柚子的產季,也是桂花盛開的季節,桂花香氣清心怡神,有「桂子花開,十里飄香」的美譽。不過,桂花與滿月的寓意相去甚遠,賞桂花、喝桂花酒如何成為中秋節的習俗之一呢?

據說,一年中秋,清朝乾隆皇帝幾杯陳年桂花酒下肚後,對桂花酒的美味大為讚賞,甚至題下「桂花東酒」的讚譽。自此,中秋節飲桂花酒便逐漸成為傳統中秋節的習俗之一。

出處: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482

 

音樂欣賞

 

 

詩詞欣賞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商隱‧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子夜四時歌 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劉方平 《月夜 》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

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

應是嫦娥擲與人。

 

 

蘇軾《陽關曲 / 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晏殊 《中秋月 》

十輪霜影轉庭梧,

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出處:https://kknews.cc/culture/ngxqn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山人 的頭像
    開山人

    無極聖華宮 日月大道院

    開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