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含義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天中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https://youtu.be/ucIr3GvImE4
端午節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出處: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B%AF%E5%8D%88%E8%8A%82
端午節的由來
起源一: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起源二:古越民族圖騰祭
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百越族。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在水鄉,是龍的子孫。他們的生産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起源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被民間頌揚。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前,要請龍、祭神,劃龍船時,還要唱歌助興。
喝雄黃
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掛艾草與菖蒲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艾草也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與菖蒲,來驅病、防蚊、辟邪。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又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也很多。從餡料看,有棗、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非常流行。
繫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被視爲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此,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繫線時,孩子們不能開口說話。五色線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從此可以保安康。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子們喜歡飛禽走獸類,如老虎、豹子、猴子、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也很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姑娘早早的就要精心制作一個別致的香包,趕在端午節送給自己的情郎。
出處:https://news.rt-mart.com.tw/fengshan/1499
端午節詩詞欣賞
唐•盧肇《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宋·陸游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此詩介紹了端午節插艾蒿、儲藥、吃粽子等習俗。
宋·李之儀 《南鄉子·端午》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樑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出處: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B%AF%E5%8D%88%E8%8A%82#%E8%A9%A9%E8%A9%9E
台灣端午俗諺
在台灣,端午節台語稱之為五日節,流傳至今的端午俗諺,反映著先人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袂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袂食五月粽,破棉被毋甘放。」
這是與天氣有關最著名的台語俗諺,意思是還沒吃到端午節的粽子,天氣還是會忽冷忽熱,冬天的衣服、棉被先別急著收起來,台灣的天氣等到端午節過後才確定不會轉冷。
「插榕卡勇龍,插艾卡勇健。」
由於端午節前後正處季節交替的時候,不只多蚊蟲,忽冷忽熱不穩定的天氣也容易招致風寒,艾草是中醫裡常見的藥草,古人就利用能夠驅蟲闢邪的自然植物來防疫,將艾草、榕枝、菖蒲用紅紙紮成一束,插在門上、門柱、屋簷下,可以帶給人勇健的身體。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午時洗目睭(眼睛),金甲若烏鶖。」
「洗午時水,無肥亦水(漂亮)。」
意思是喝一口午時水,勝過吃三年補藥,吃了不肥又健康,洗了皮膚白又美,眼睛變清亮。一天當中只有從上午11點到下午1點取的水才能稱之為午時水,傳說端午節中午取的水具有保健去病的功效,全台各地有不少知名的取水地,如:大甲鐵砧山劍井、嘉義朴子市龍井,台南市鹽水區橋南老街區等,每到端午節都會開放民眾取水。傳說中的午時水雖功能多多,不僅可治病,還有招福氣的作用,但切勿過於迷信,無論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泉水,或是以自來水自製午時水,都要記得煮沸再飲用。
此外,除了生活保健上的俗諺,也有與「吃」相關的古語。「食茄肥到會搖,食豆食到老老老。」意思是吃菜豆具有長命百歲的好兆頭,吃茄子則象徵身體更健康、氣色更紅潤。客家人則有句俗諺:「五月毋食蒜,鬼在漘頭轉。」意思是吃蒜可以保健,增強免疫力。如果在這個時候不吃蒜的話,壞東西就容易找上門!
老一輩使用的慣常語,就像是智慧的結晶,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教育意義,端午節除了品嚐粽子外,俗諺裡的文化內涵也很值得細細品味!
出處:
https://www.ldchotels.com/zh-hant/magazin/dragon_boat_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