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之道
中醫最古老的藥書《神農本草經》裡面,大量的出現延年輕身,其中延年是指壽命延長,輕身則是身體輕盈,也就是體質機能良好之意,這與現代的老年醫學相同。 中醫的目的,就是在促進人體的健康,因此養生觀念,就散見在中醫各大經典之中,最被奉為圭臬的《黃帝內經》 約在西漢年代成書的《黃帝內經》,傳承了儒家《易經》的哲學觀與宇宙觀,也傳承了老莊清淨無為、順應自然的養生觀。
《老子》中提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種不爭的悠閒境界,直接被引用到書中。《莊子》一書中以專章「養生主」來探討養生這個概念,其中一篇「庖丁解牛」的寓言,闡述了人一生中應該順應自然、避免糾葛,進而保全身心,也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易經》中的元氣論,也就是天地與人體都是由元氣所組成的概念,也是《黃帝內經》人體形成的起源,如「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而養生的方法也是以順應天地之氣為主軸,認為春夏天氣較溫熱,就應該調養陽氣,而秋冬天氣寒涼,就應該調養陰氣。也明確指出四季的生活作息,需要與自然的節律配合,比如夏天日照較長,就建議晚睡早起,而冬天日照較短,則建議早臥晚起,以達成天人合氣的境界。
《黃帝內經》的養生法, 就提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據研究,人的最長壽命約一百二十歲,也就是所謂的天年。內經中提到,想要活到超過一百歲,想要完整的活完這個天年,就要「形與神俱」,也就是身體與心靈兩者都俱足而沒有損害。
西醫屬於「實證醫學」, 中醫屬於「神傳醫學」,是東方道家的神「上帝」所傳,這都記載在中醫聖經《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玉皇上帝)是天界的皇帝,《尚書‧伊訓》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中醫對生命內涵的看法與西醫不同。《黃帝內經》說,人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是「天地合氣」所生成,所以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包含神、魂、魄、氣、命門;「地的成分」屬於有形,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人有生命三寶:精、氣、神。「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能量;「神」又稱為「元神」,是無形,來自於天國,是人真正的主宰,人有道德、善良的心,是因為人有元神。
中醫「養生」的方法:
保養生命三寶(精、氣、神)
「有形」與「無形」是以人的肉眼作為判斷標準。「有形」是肉眼看得到的,而「無形」是肉眼看不見的,但不是沒有物質,而是在另外空間。例如X光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它確實存在。西醫主要研究有形的「精」,而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包含有形的「精」與無形的「氣」、「神」。「生命三寶」可形成身體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生命,中醫養生就是要養護生命三寶「精」、「氣」、「神」。
(1)養精:飲食、藥物養生法
《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分,中醫常藉食物與藥物來養精,主要是要調和人體的陰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例如虛寒之人要多吃能補養陽氣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羊肉;氣虛(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陽虛(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溫陽的中藥,例如乾薑、肉桂。
(2)養氣:煉氣功
「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一種「能量」形式,「體溫」是人體的氣反應到皮膚體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人死之後,氣的循環也跟著停止,所以身體是冰冷的。「精」是有形的、靜止的;而「氣」是無形的、不斷活動的。有形的「精」必須依賴無形之「氣」的帶動,才能產生生命活動,所以「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黃帝內經》說生命有五大階段:生、長、壯、老、已;人出生之後,就會自然經歷成長階段、強壯階段、衰老階段,最後走向死亡。「衰老階段」是人生的轉捩點,因為從此身體的機能開始走下坡,因此產生疾病,疾病會不斷的惡化,而且愈來愈嚴重。
為甚麼人會衰老?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黃帝內經》說人的衰老與「腎中精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在成長與強壯階段,腎中精氣很旺盛,人跟著生長與發育;然而,進入衰老階段時,腎中精氣開始衰弱,臟腑功能與氣血循環也開始變差,疾病也就發生了。
「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的「氣」若強,則外邪不能侵犯;當外邪來犯,必定是「氣」虛弱。「氣」有很強護衛生命的功能,能夠抵抗外邪的入侵,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因為「氣」是生命的重要防衛力量。
煉氣功可以增強人的「氣」,是很好養氣的方法。氣功古代稱導引、吐納。《黃帝內經》有導引的治法。正傳氣功都有很長的歷史淵源,有完整的功法機理,能夠打通淤塞的氣脈,使氣血流通循環。氣功分為動功與靜功。動功強調動作要緩、慢、圓,可促使經脈中的氣血循環圓滑柔順﹔靜功則分為站樁與打坐方式,要求入靜,達到最佳的煉功狀態。一般的氣功只是練氣,更上一層是煉功,就是修煉。
(3)養神:修養道德
「神」又稱為「元神」,來自於天國。「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是構成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養生特別重視「養神」的部分,因為「元神」構成的粒子最小,擁有的能量最大,護衛生命的能力最強,是人體對抗疾病最好的「法寶」。
要如何運用「元神」這項法寶呢?《黃帝內經》說養生要「重德」,要「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要能夠清心寡欲、看淡名利,不受外界的引誘,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氣」、「神」生命「三寶」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
《黃帝內經》說,過度的情緒反應(喜、怒、思、悲、恐)都會傷害五臟;「怒傷肝」,憤怒會傷害肝臟;「思傷脾」,思慮會傷害脾臟;「喜傷心」,過度歡喜會傷害心臟;「悲傷肺」,悲傷會傷害肺臟;「恐傷腎」,恐懼會傷害腎臟。
我們要如何管理好情緒呢?許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一念之間決定健康的好壞,一念之間決定婚姻的成敗。關鍵就在於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否能互相溝通、體諒與容忍;但是一念之間是要先做好準備的,就是要「修養道德」。
《詩經》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結婚本就要白頭偕老。夫妻之間要做到「真」,彼此真心誠實,不能有貳心;夫妻之間要做到「善」,彼此關懷,表達善意;夫妻之間要做到「忍」,彼此忍讓,相互體諒;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真、善、忍」;同樣地,做人處事也都需要「真、善、忍」。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告訴世人說:「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不要心懷怨恨,這都有損壽命;如果沒有名利與怨恨之心,就可以長壽;也就是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孫思邈是修道人,他看透人世間的一切。因為人同時具有自私與善良,人的「情緒」喜、怒、哀、樂是自私的、放縱的,而人「元神」是善良的、克制的,兩者同時表現,相互抗衡。我們修養道德,一方面是要減少情緒的失控,降低自私與放縱;一方面則要提升「元神」的能量,增加善良與克制。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