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宗教
宗教是有所宗以教民,有所本以化民,使世人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進而安定社會,福利蒼生, 使世間永無仇恨而充滿愛心,兼善天下而至善至美來傳遞文化,保全民族的一種思想和行為。
上古初民時代,原始型的宗教觀念和行為就已存在了,而且是當時人類唯一的心靈支柱。遠在伏羲時就已有卦象的造作,用來解釋天道,決定人事,並且已以祭典來崇祀神鬼。到了黃帝時,已經知道順著法則和死生的說法,而封禪山川,以政行道,以道輔政。後來經過堯、舜、禹、湯、直到周公之時的一千五百多年期間,其中的賢明君主,都是遵崇黃帝的道理,敬天修禮,以道治國,並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戎」是國防,「祀」就是宗教。
宗教的構成必須具有下列六個獨立的條件:一.教義;二.神秘;三.經典;四.儀式;五.倫理; 六.組織。教義是宗教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戒;神秘就是神學和心法,是超心理、超科學的,也是宗教上的秘密和最神聖的部份;經典是教主所遺的歷史、言行、教法和典範;儀式是神人交通接天祈福的禮儀、程序和方法;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組織則是為遂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和修道闡教單位個體共組的教團。以上的六大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而不是抄襲和拼裝的,質言之,不具獨立要件的宗教個體,就不是獨立的宗教,充其量僅得視為某一宗教的宗派或旁支。
所以 國父將宗教與血統、語言、文字及風俗習慣視為構成民族的五大要素,奧地利的卡勒季教授更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不必淵源於同一始祖,而是信奉同一宗教。」都足以說明宗教的重要性。在人類的初民時期,宗教思想和活動就已存在了,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和進步,宗教的制度和形態,隨著時代演進而趨於完美,對人類的精神文明,提供了最大的貢獻,而宗教化民成俗的力量,也是超越於其他文化和物質的。
何謂道教
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固有宗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主宰天地,造化宇宙,是自然法則及一切真理,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都是說明這個道,是「先天大道」「道在天地之先」.而演繹成先天大道偉大造化的宗教,就是道教。道教是衍化先天道的精義,教人學道、修道、行道而達清淨無為,天人合一,至善至美至真境界,我國唯一固有及本土的宗教。
到了周代,我們的道祖--老子,他不但通曉王家的學術,繼承了黃帝的道理,崇尚自然,化育萬物以適應人性,順符道德與天合體,首先假名「道」即是宇宙的本體,就是萬物的本源,他的思想超脫自然,而且崇善反暴,世稱黃老之學。其後的莊子、就承襲了黃老學術,當時的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刑家及陰陽家等的學術思想,大部份都是源自黃老思想的道家,並且逐漸形成了黃老道及方仙道的盛行,儒生如講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和觀念,仍舊是照道家的說法。
到了漢朝文景時代,宮廷之內都尊崇黃老的道理,於是天下太平。漢武之時,雖然獨尊儒術,可是儒家只遘入世,限於人生而不談神道,因比他不是宗教而且沒有宗教儀式。東漢時,學道之士張道陵,在鵠鳴山中苦修道法和神法,並且依照上古時代郊祀封禪的制度,訂定了種種科儀,敬天禮神,規範信眾,形成了一個龐大而有制度的教團,道教才正式以道教之名對外做闡教利生的活動,由於道教的整個思想體系承襲了我國上古以及黃老的觀念和學術,因此也完全以道家的經典為主體,奉道之士也就以道家為體,道教為用,而成為道門之徒,古代的方式,也就漸漸稱為道士了。
張道陵正式行教的初期,信者僅在四川漢中一帶,以後張衡到江西龍虎山講道傳教,長江以南地區,道教才開始盛行,當時道教教人誠信不欺之理,人如有罪、有病,都需要自己認錯,用清靜、懺悔來化育人民;又設義舍、義米,出外之人可以休息取用,人人認為方便。在那同時,于吉的太平道也已經很流行了。到了魏代之時,更加尊敬神明,北方的人士都信道教。到了晉朝,當時人民因痛恨世間奸詐殘忍,知識份子多信老莊的道理,並且成為一時的風氣,解說老、莊的著作很多。五胡亂華的時候,也借用道教的組織和民族意識,而發揮了高度的潛力。至南北朝時,南方的陶宏景和北朝的寇謙之,都被尊為國師,講道授徒,有名的大臣多數成為他二人的弟子,一時間宮、觀、院、壇的建築和祈禱齋醮的舉行,以及勸善規過,化民成俗的功德,比比皆是,而至唐朝時,道教已經大盛了。
唐朝雖然教派很多,但固有國教只有道教,不但宮廷之內的人士尊崇道教,有名的大臣如魏徵、李泌、李太白等都曾經做過道士,唐朝的文化和武功很盛,都和道教有很深的關係,另外如天文、冶煉、醫藥、音樂等科技,更是多由道人所發明,道教的宮、觀遍佈天下,而以首相領「宮使」,副相為「觀使」,統稱「宮觀使」,以主管天下的道教宮廟和道眾,開元廿五年春季,並置玄學博士,每年依明經之例,甄拔「道舉」,考試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文子、及列子的經義,時稱道學。
到了宋朝,設置「道學」而且女子如做女道士或道童入道者,亦須入學,考試的經典則是道德經、靈寶無量度人經、太上救苦拔罪經、玉京山及消災裡,中試者由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宋朝的皇帝多崇信道教,行政上也因受到道教的影響而尚寬厚,國內的宮、觀在制度上規定為大臣退休養老的所在,政教配合,最為和諧,是道教最為安定的時期。因此,唐、宋兩代則為道教的極盛時代。
金元之際,道教對社會提供了莫大的功德,長春祖師邱真人跋涉萬里,西過流沙而至雪山,謁成吉思汗,元太祖設經筵恭聆,對邱祖順應天理,以柔制剛,止殺愛民,敬天重道的宣化,大表敬佩,而奉為國師,稱為仙翁,因此當時大河南北的百姓多賴道教以為庇護,一時黃冠滿天下,中原才未遭到似西域的慘禍,宋朝的遺民遯隱於道教而以黃冠終老者,概不追究,而百姓於入道以後,則可免除夫役及稅賦,其時有名的道士一律稱為先生或真人。
朱元璋創建明朝,多賴紅巾之力,而紅巾則是道教的異端支流,明太祖深悉道教崇尚慈愛自然,且言天道靡常,唯德是歸,不利於專制統治,因此他於得國之後,雖然表面尊崇道教,實際則摧抑道教,力使道教思想完全脫離塵俗不涉世事,而專司齋醮祀典,道眾的傳習更多加例禁,至此道教型態大變。
到了清朝,由於是滿族統治,深知道教富於民族意識,於是道教大受貶抑,以致衰微,但是民間敬神祭祖仍多請道流,習俗婚喪,都仍本道教的成規,然而道教的本旨已經彌晦,致使市井間的游閒之徒,以及種種愚昧落伍的迷信行為,都托名依附於道教,以致積非叢尤,使道教蒙謗至深,部份知識份子則不明道教本義,多以淺見詆譭道教,故言道教沿革,實與中國的學術思想史、政冶思想史及民族革命史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國肇建以後,地方官吏及專家學者多不明道教真貌,又一時惑於外來學說,盲目的視道教為迷信,致使道教正當學說未獲提倡,此對團結民族心靈而言至為不利。先總統 蔣公曾經說過:「我們要倡導民族文化,最要緊的還是要激發學者以遺棄民族固有文化,和忘本逐末,捨己耘人為恥的心理為第一義。」是多麼沈痛和睿智的詔示。
道教是繼承我國民族道統的唯一固有宗教,世稱黃老之學,博大精深,與民俗相揉和,以尊天法祖,崇德報本為基本教義,主張以清靜無為而致天人合一。自從道祖老子繼承了黃帝的道理,更發現了「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不但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也強調應以「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來利物濟世。「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萬民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廉不貪,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惑本性,失德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凡事不要強出頭,退讓自保百年身;人能慈悲,即可利民;人能節儉,即無貪求;人能忍讓,即無慾念;人能無貪無慾,不奪不爭,自然即能利物濟世,福國利民。這是一種完全擺脫功利主義的崇高宗教情操。
由於道教講究崇德報本,而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的說法,為了報此三本,過去的中國家庭必在大廳同時設有家神龕和祖先牌位,或者是「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這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民族的強烈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在倫理及德目上,有著眾多的規定和制度,但歸納起來不離「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的範疇,而要信眾奉行「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依奉道、行道、修道、得道的層次,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約五極境界。
道教以上乘理學,上上乘玄學及最上大乘神學為理論的基礎,採多神論,神和仙為道教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道」就是宇宙的本體,萬物本根的先天大道,稱之為元始祖,也稱為元始天王,用現代的名詞來講,也可解釋為中子、質子、離子。元始天王一炁化三清而成為道教的最高象徵,稱之為「道寶」、「經寶」及「師寶」,也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及太清道德天尊,合稱三清, 因此道教徒亦稱三清弟子, 玉皇上帝為萬天主宰。
道教係屬多神教,神仙係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道教之神分為先天、後天二大類, 由人進修成神者有神、仙二大類。仙人係修道大成,具自在無礙之神通者;而神係人祀「有功德與民者」。故神之本義云:「才智技能超絕者」、「有功德于民者祀,唯聰明正直者神。」易經繫辭:「陰陽不測之謂神。」大載禮天圓篇:「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則係指天神的範圍。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宗教,一切典章制度,均係沿襲上古封禪郊祀定制,是完全符合我國社會道德標準之宗教,亦是最能適應我國人民及社會需要之宗教,應共同保存道教之優良傳統及文化,剔除不合時宜之繁文褥節,以迎接新的潮流和衝擊。
道教有完整之制度、經典和規戒,更有深印於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司過之神,日本學者宇野精一說得好:「大概一般人的倫理道德,與其說出儒家的教訓,毋寧說是道教的這些具體德目、禁戒維持下來的吧!」英國科學理論家李約瑟亦認為:「我們科學有今天的成就,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中國的道教徒!」吾人如果需有安和樂利的社會和富強康樂之國家,必先有賴於道教之復興光大及民族精神之復活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