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10月10日),一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縣(今江蘇徐州市豐縣)人,被視為正一道的創始者,是五斗 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天師、張府天師、張天師公、老祖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
相傳張道陵以虎為座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道陵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謔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但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道陵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徵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均辭。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
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咐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昇仙而去,享年123歲。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與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及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創立天師道教
老子想爾註
相傳為張道陵所著對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是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的經典著作。 《想爾注》的思想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關於守道誡。 《想爾注》認為「道」是專一、真誠、清靜自然、好生樂善的,只要人們謹守道誡,就可以延年增壽,除災得福。二是關於長生之法。 《想爾注》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主張和五臟五行之氣,「和則相生,戰則相剋」。闡述房中術要領:“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認為得此要領,也可長生不死。為了自守,要做到無思欲、無為無名、不貪榮求寵、不爭強好勝、不為惡事等。三是關於帝王行道問題。 《想爾注》認為,行道不只是道士的事,帝王也應行之,「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君王常當行道,然後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而上聖君王都是師道行道,用以教化天下,故能實現太平之治,後世帝王漸漸失道,君臣行道,太平之世可以實現,民眾安順。這裡的“道”,指生道,也就是清靜寡欲,樂善好生之道;而戰爭是殺生的,故“兵不合道”,帝王應守生道,少起戰事。
鬥法傳說
天師傳承
張道陵為天師派第一代天師,所以在道教中被尊為祖天師。天師職位的繼承採用世襲嗣教制度,祖天師化去後,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天師。張衡化去後,又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天師。到了第四代孫張盛時,回歸遷居江西鷹潭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一般稱第幾代天師,統稱張天師。
張道陵臨終,將劍印傳予其子張衡(稱嗣師),張衡傳子張魯(稱系師),張魯是三國時割據漢中的主要勢力,在漢中地區實施「政教合一」的統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業,頗得民心,後來歸順了曹操。
張魯晚年囑其子張盛,後來均由後人或族人世襲張天師位。而張家所傳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觀,被人稱作「子孫廟」。
歷朝帝王追加了歷代張天師不少「封號」與「贈號」。龍虎山也成為正一天師道的祖庭,歷代張天師原居「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至今張天師已傳至第63代,中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63代天師張恩溥遷往台灣,中華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12月底病故於臺北由其堂侄張源先接任第64代天師。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A0%E9%81%93%E9%99%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