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AI 行動峰會落幕,美國與英國因國安考量拒簽多國 AI 倫理宣言,引發全球緊張。歐盟則宣布 2,000 億歐元投資計畫,意圖抗衡美國主導地位。Anthropic 執行長批評峰會錯失機會,憂 AI 風險失控。當中國簽署宣言,美歐在 AI 治理上的分歧日益明顯,AI 已成全球政策與權力競逐的核心戰場。

 

AI 治理模式的兩極化:開放 vs. 監管

AI 技術的發展已經遠超國界,但治理模式卻正在分裂。美國與英國拒簽 AI 倫理宣言的決定,反映了它們對於 AI 的發展模式更傾向市場主導,強調技術優勢與國家競爭力。而歐盟則持續推動嚴格監管,倡導開源 AI,以降低大型科技公司壟斷風險,確保 AI 發展能夠兼顧倫理與公平性。然而,這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

美國模式的優勢在於快速創新,它依賴矽谷的強大技術基礎與資本市場的推動力,使得 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 等公司能夠在 AI 領域取得領先。然而,市場主導的模式容易造成技術發展失控,例如生成式 AI 可能會被濫用於虛假資訊、偏見決策,甚至影響選舉與社會穩定。而歐盟模式則相對保守,強調透明性與監管,例如AI法規的推行,要求企業對 AI 系統進行風險評估與合規審查。但過度監管可能會減緩創新,使歐洲在 AI 競爭中落後於美國與中國。

這樣的分裂趨勢意味著 AI 治理將無法形成全球統一標準,而可能會出現「雙軌制」甚至「多軌制」的情況。歐盟主導的開放監管模式,是否能夠真正成為全球標準,還是會被美國市場主導模式取代?在 AI 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情況下,這將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面臨的重大決策。

 

(Source:Prime Minister’s OfficeGODL-India, via Wikimedia Commons)

技術競爭與國際權力局勢的變動

AI 技術不僅影響產業發展,更正在重塑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巴黎 AI 峰會凸顯了美國、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技術競爭日益激烈,而這場競賽的核心不僅是技術領先地位,更關乎全球權力局勢的重塑。

美國的 AI 戰略強調硬體與基礎技術的控制,特別是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掌控。拜登政府透過出口管制,限制中國獲取高端 AI 晶片,例如 NVIDIA A100、H100,試圖遏制中國在 AI 軍事與科技應用上的進展。另一方面,中國則持續投資自研 AI 晶片,如華為的 Ascend 910,以及百度等科技巨頭的 AI 研發,以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而歐盟則試圖成為「第三勢力」,透過 2,000 億歐元的投資來推動開源 AI,確保 AI 發展不會完全受美國或中國的主導。

AI 技術的競爭不僅影響經濟,還可能改變全球軍事與安全局勢。美國國防部已經將 AI 應用於無人機、自動化戰略決策與網路安全,歐洲則開始考慮如何在 AI 軍事應用方面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此外,AI 在網路安全領域的應用也相當重要,能即時偵測與阻擋網路攻擊,保護國家機密與基礎設施免受敵對勢力的威脅。這使得 AI 不再只是軍事輔助技術,而是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然而,這樣的發展也引發了新的軍備競賽,各國正積極投資 AI 軍事技術,試圖確保自身在未來戰場上的主導地位。

各國競逐AI技術,改變全球地緣政治

當 AI 成為各國競逐的關鍵技術,國際關係的動態將持續變化,這不僅影響軍事領域,也將深刻改變全球地緣政治,讓 AI 成為國家安全與國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巴黎 AI 峰會的結果,突顯了全球 AI 治理與技術競爭的裂痕與挑戰。美國、歐盟與中國各自採取不同的戰略,使得 AI 發展呈現分裂局面,而這樣的趨勢將如何影響未來,仍然充滿變數。

未來,AI 的治理將會走向更加統一的全球標準,還是形成美、中、歐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AI 競爭將帶來技術的突破,還是加劇國際間的地緣政治衝突?這場關於 AI 的全球競賽,才剛剛開始。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出處:https://technews.tw/2025/02/27/paris-ai-summi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山人 的頭像
    開山人

    無極聖華宮 日月大道院

    開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