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與正一道作為兩大道派延續至今。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道教的重要派別,由王重陽等人創於金熙宗正隆四年(1159)京兆府終南山劉蔣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以山東東路寧海軍寧海州)等地為中心。元代張紫陽一系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

【宗教名詞】全真道

「全真」釋義

 

「全真」一詞早在王重陽創教時已經被提出,其詞義是對王重陽修行教法的總結。王重陽在向馬鈺傳道時曾受邀請到他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與之問道。該庵被王重陽題名曰「全真」,「全真」之名,亦由此而起。《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中記載王重陽為此曾書一長歌〈全真堂〉,並對此作出解釋:

 

堂名名號號全真,寂靜逍遙子細陳。
豈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
一間閒舍應難得,四假凡軀是此因。
常蓋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離身。
有時覺後尤寬大,每到醒來愈憂親。
氣血轉流渾不漏,精神交結永無津。
慧燈內照通三耀,福注長生出六塵。
自哂堂中心火滅,何妨諸寇積柴薪。
 

此歌顯示出王重陽追求寂靜逍遙的精神境界及摒除世俗欲求、重視內丹修煉的思想,而「全真」就是上述修行思想的總結。及後不少全真道士以至文人對「全真」一詞的解釋,都歸結於全真道的修行原則或方法。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就認為「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由於王重陽的修行宗旨十分重視對性的內鍊,後世全真道士亦多以內丹面向來解釋「全真」。馬鈺弟子晉真人就曾在〈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中如此總結:

 

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虛,無為瀟灑之門戶,乃純正之家風,是重陽之活計。修仙之士,學道之流,慎勿狂遊而參禪,且莫徒勞而問道。羣居慎口,累真功,獨坐防心,積實行。莫為小過而不除,休言微行而不積。心猿緊鎖,意馬牢擒。三逆散而神寧,六賊勦而意定。緩緩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調息真功。清淨寂寥而低下,謙和柔弱而煉心,恭敬於人而有益。
 

他在〈玄門雜寶十八問答〉中亦指出:

夫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炁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備,五行都聚,四象安和,為之全真也。詩曰:常行祖師教,日用老君心。鍊就真如性,豈不是全真。

以「全真」作內丹修練解釋的還有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純。他同樣注重對精、氣、神的存養:

全真道人,當行全真之道。所謂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氣、全神,方謂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點污,便不真也。
 

李道純在《無上赤文洞古真經注》中亦數次以「全其本真」來作註解,如註「無上」一詞時指「內忘形體,外忘聲色,養其無象,守其無體,全其本真,超出虛無之外,是謂最上一乘,無上可上也,故曰無上。」在註「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守其無體,體故全真」一句時,又釋為「予謂無象之象乃實象,故歷劫不壞。無體之體乃真體,故全其本真。」綜合而言,「全真」一詞可解作「全其本真」,是全真道的修行教法與方針。

 

全真教簡介網址:http://www.qztao.org/taoism-1.html

 

創教時期

全真道創教人王嚞(1113-1169年),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出身富家,仕途無進,於是入道。他自稱於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真訣,自此棄家入終南山南時村居於穴中修煉,號其穴為「活死人墓」,自號「王害風」,佯狂裝瘋。大定七年(1167年),放火燒掉所住茅庵,雲游至山東半島,正式亮出全真旗號,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1169年)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煉,自己攜丘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弟子搜集遺留詩詞千餘首,編為《全真集》刊行。王重陽之後,大弟子馬鈺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歷史

金朝武官王重陽醉心於鍾離權呂洞賓的思想,1160年開始自行結庵修道,1167年在山東寧海開創了全真派。王重陽仙遊羽化後,弟子七真等人接任掌門。全真教由於地處金國當時的國境之內,所以在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掌門時,都承認金國政權王處一更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

另一方面,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西征時,邀請丘處機前往西域與他會面,詢問治國和養生的方法,丘處機以「敬天愛人」、減少屠殺、清心寡欲等為回應。成吉思汗稱丘處機為「神仙」。因丘處機獲得成吉思汗的尊信,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壯大。

到了李志常後期,由於忽必烈偏信佛教,全真教受到嚴重打擊,全真教刊行《老子化胡經》,說佛教是老子出西域,化身釋迦佛,以教化胡人而創,1257年,全真教道士與佛教僧侶在忽必烈面前辯論,道士敗北,忽必烈下令把《老子化胡經》連同刻版一起焚毀。造成了全真教的一度低落。到元成宗時才重新正常發展。

元代,金丹派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稱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與原來的全真道不同的是,南宗人士多不提倡獨身修道。南宗從陳楠開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並撰有多種雷法著作。

明朝以後,全真南北兩宗多有相互融合。但正一道的復興,使得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但始終代表道教正宗之一。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現在是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

 

教義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漢鍾離呂洞賓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家釋教道教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歷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還世襲尊位。所謂全真教南宗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籙金丹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

 

全真五祖

全真教尊奉北宗五位祖師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全真五祖,為與南五祖區分,故稱「北五祖」(另見五祖七真)。

 

全真諸賢

北七真

北七真全真道的開山祖師王重陽的七個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因此獲稱真人

南五祖、南七真

張伯端宣稱於1069年在成都遇到劉海蟾,海蟾並授予張伯端「金液還丹訣」,因此修煉得道。張將此訣傳給石泰,石泰又傳給薛式、薛式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

「南五祖」再加上張伯端的弟子劉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鶴林,則被奉為「南七真」。

 

歷任掌門

  • 第一任:王重陽 (1167-1170年主教)
  • 第二任:馬鈺 (1170-1183年主教)
  • 第三任:譚處端 (1183-1185年主教)
  • 第四任:劉處玄 (1189-1203年主教)
  • 第五任:丘處機 (1209-1227年任掌教)
  • 第六任:尹志平 (1227-1238年任掌教)
  • 第七任:李志常 (1238-1256年任掌教)
  • 第八任:張志敬 (1256-1271年任掌教)
  • 第九任:王志坦 (1271-1272年任掌教)
  • 第十任:祁志誠 (1272-1285年任掌教)
  • 第十一任:張志僊 (1285-1308年任掌教)
  • 第十二任:苗道一 (1308-1311年任掌教)
  • 第十三任:常志清 (1312-1313年任掌教)
  • 第十四任:孫德彧 (1313-1320年任掌教)
  • 第十五任:蘭道元 (1321-1323年任掌教)
  • 第十六任:孫履道 (1323-1328年任掌教)
  • 第十七任:苗道一 (1328-1335年任掌教)
  • 第十八任:完顏德明 (1335-1362年任掌教)

 

金朝末年的發展

從公元1187至1219年,為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隨著全真道在民間勢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視它。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過來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從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丘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公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佈北方。公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於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從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元代初期的發展

元代全真道的發展進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宮觀,廣收門徒出現許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門興旺景象。丘處機去世後,繼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進一步拓展全真事業,爭取統治者支持,使全真道獲得進一步發展,步入頂峰。全真道不僅在北方成為道教重心,還渡江南傳,江浙鄂閩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動蹤跡。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在湖北武當山,徒眾甚多。全真道南傳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煉內丹,自稱丹法出於鍾、呂、劉,與北方全真道同源異流。南宗教團不大,未受元室重視,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紛紛合流於全真門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純、陳致虛等。至此,全真道傳遍大江南北,盛極一時,與正一道勢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冊封全真祖師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五祖為「真君」,後人稱為北五祖;又封王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為帝君,七真為真君,丘處機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賢院道教事。

 

元代中期至晚期的發展

大略從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呈外盛內衰之象,教風有變,趨於蛻化,教內高道缺乏,落入發展平平的局面。與此相比,正一道成為元代中後期較興盛的道派。

 

 

 

出處:https://zh.daoinfo.org/wiki/%E5%85%A8%E7%9C%9F%E9%81%93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8%E7%9C%9F%E9%81%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山人 的頭像
    開山人

    無極聖華宮 日月大道院

    開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