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遜(239年-374年),字敬之,豫章郡南昌郡長定鄉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麻丘鎮附近)人。晉朝著名道士,道教淨明派祖師,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並稱道教四大天師
個性聰穎,師從大洞君吳猛學道,太康元年(280年)舉孝廉出身,出任旌陽縣令。不慕名利,棄官東歸,修道煉丹於西山,著書立說,創立「太上靈寶淨明法」。相傳有《靈劍子》玉匣記道教經典
寧康二年,羽化,享年136歲。宋徽宗政二年(1112年),追封「神功妙濟真君」。

【宗教人物】許遜

 

許遜(239年—374年10月6日),敬之晉代著名道士。據地方誌記載:赤烏二年(239年),許遜生於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村(今羅家鄉慈母村),祖籍河南汝南郡

太康元年(280年),曾一度於晉出任旌陽(今屬四川)縣令。元康元年(291年),許真君看到八王之亂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於是棄官隱退到江西西山定居,時年52歲。

大興元年(318年),許遜年高80歲,當時江西、湖南等地洪水氾濫,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很大損失。許遜關心人民疾苦,一面考察農業生產、一面親自考察水源,組織百姓興修堤壩,總結推廣治水經驗。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大大減輕了鄱陽湖周圍各縣的水患。因此許遜就成了人民心目中能制伏蛟龍的神人,時人稱許九郎許旌陽

寧康二年八月十五日(374年10月6日),遜仙逝,享嵩壽136歲。他的宗族和鄉民為了供奉他而建立了「許仙祠」,在民間信仰上被視為江西的鄉土神、水神。[1]

道教,許遜被淨明道閭山派等教派尊奉為祖師,因此還被尊稱為許真君許天師 慈濟真君旌陽祖師感天大帝等尊號。

 

 

生平事蹟

 

據說,許遜年少時以打獵為業,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子而死。許遜突發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學道法於吳猛。一說許遜與吳猛皆修學道法於諶母(一說蘭公傳法予諶母,命諶母傳法予許遜)。《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參 1]「密修道法,積數十年,……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據傳許遜曾仕晉朝四川旌陽令,當時就有「點石成金」的法術,每次收稅不足,他就把石子變成銅錢[2]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八王之亂,許遜棄官,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廣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許遜教團骨幹成員有十二人,稱西山十二真君——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

 

許遜(239—374年),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晉道士,淨明道派尊奉的祖師。

道書記載, 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 始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聞豫章(南昌,或稱泛指江西)人吳猛得術士丁義神方,乃拜大洞君吳猛為師,傳三清法要
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練法術。二十歲,舉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江西省新建縣西山鄉)隱居,只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裡,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出任四川旌陽縣令。[3]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導仁孝,近賢遠姦,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姦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
太熙元年(290年),鑑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真君東歸後,時逢彭蠡湖(今鄱陽湖)蛟龍為害,水災連年,許遜率領眾弟子,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但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斬妖除魔,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歷代王朝賜予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人物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駭無益。
進一步想,有此而少彼,補東而缺西,時刻憂愁。退一步想,良田萬公頃,一日止食米一公升;大廈千間,一夜止眠地八尺。一公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
計較為自身,死後何曾到手中?計較為兒孫,兒孫自有兒孫福。
家財數百萬,陰功無絲忽。積下與兒孫,未必能保守,轉世變畜生,兒孫替不得。
《轉輪歌》曰:畜生本是人來變,人畜輪回古到今。不見披毛戴角,勸君休使畜生心。百年世事有天羅,休把心機太用過。富了又貧貧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良心自有良心報,姦狡還須姦狡磨。莫道蒼天無報應,十年前後看如何?
 

軼事典故

 

元康元年(291年)爆發八王之亂,許遜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與吳猛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西山教團有上百人的規模,教團骨幹有十二人,稱十二真君,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週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 其中五人為許遜的家族或姻親。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跡。豫章各地多有許遜鬥蛟斬蛇、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傳說,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八月十五日許遜「合家飛升,雞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許遜故宅建遊帷觀為祭祀所。據《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載:每當許遜昇遐之日,「四鄉百姓聚會於觀,設黃籙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 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

宋代,許遜極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政和二年(1112年),遣內使程奇請道士在玉隆宮建道場七晝夜,諫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後來又彷西京崇福宮規制,在洪州西山改建玉隆萬壽宮。建築宏偉壯觀,為宋代著名道觀。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②宋代中國民間對許遜的信仰已很盛行。 「每歲夏季,諸卿士庶,各各香華,鼓樂、旗幟,就寢殿迎請真君小型像幸其鄉社,隨願祈禳,以蠲除旱蝗。」③據傳每年仲秋「淨月”,前往西山玉隆萬壽宮朝拜者,扶老攜幼,肩輿乘騎,肩摩於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劉玉都假託許遜神靈降授,並尊為淨明道祖師。
許遜事蹟正史無傳,道書所載,也多不一。如關於許遜得道,至少有三種說法:

得道於吳猛

 

雲笈七箋》卷一百六《許遜真人傳》稱:「(吳)猛昇仙去時,語其子雲:『吾去後,東南有人,姓許名遜,應來吊汝,汝當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

 

得道於蘭公

據《十二真君傳》載:蘭公孔子故鄉兗州曲阜縣人,因“精專孝行”, 鬥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真仙許遜,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果然,蘭公死後,其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遜所得。

 

得道於諡母

吳猛、許遜皆得道於諡母。 《墉城集仙錄》稱諡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 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十二真君傳》記許遜籍貫為汝南,《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謂許遜「望本高陽」。汝南許氏是漢代主持「元旦評」的名流,高陽許氏是魏晉北朝的名門。這或許是為了神化許遜而有意的攀附。
330px-仙佛奇蹤_卷二_許真君.png

 

後世紀念

 

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台灣島以許遜為主神之廟宇以桃園大園鄉仁壽宮最為悠久,相傳為清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浦人許文量恭迎感天大帝來台,鄉內公眾一同立廟,為大園鄉內最大之公廟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為安座紀念日例祭之期。大園鄉內許姓裔孫眾多,敬稱許遜為“老祖”,鄉內各姓信眾亦多隨之稱呼。除「老祖」外,信眾亦多稱「感天公」或「感天大帝」。

 

 

許真君寶詰

 

志心。混元始祖,一氣分真(2)。多劫前,積修至道(3)。勤苦備悉,經緯逾深(4)。萬法千門,罔聞(5)。救災撥難,除害蕩妖(6)。功濟生靈,名高玉籍。眾真推仰,宜有甄升(7)。大悲大願,大孝大仁(8)。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佛魔上相(9)。至道玄應,神功妙濟(10)。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註生真君(11),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12),歷劫度人祖師,淨明普化天尊(13) 。
【註釋】
(1)許真君寶諫:許真君,名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父許肅東漢末年避戰亂遷居南昌,吳赤烏二年(西元239年)許遜生於南昌縣益塘坡。後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任旌陽令,故人稱許旌陽,又稱許真君。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八月初一日許真君合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成仙,真君飛升後,後代於西山許宅建“遊帷祠”,即今西山萬壽宮。寶諫,此為許祖積功修道之詰詞,用於褒揚。
(2)混元始祖,一氣分真:混元者,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一氣分真,《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句言大道之延續、演化、與形成。
(3)多劫之前,積修至道:多劫,道家謂天地一成一毀為一劫。積修,積累修為之意,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以上二句均可見許祖師來歷之深。
(4)勤苦備悉,經緯逾深:備悉,詳細掌握了解之意。經緯,織物的縱線與橫線,喻意為道法之廣博。逾深,深刻的超越。
(5)萬法千門,罔經:罔不,即無不。斯歷,此在為經歷,學習之意。以上二句體現了許祖師對道業的勤苦精進,可見許祖師道法之高。
(6)救災撥難,除害蕩妖:詞句言許祖師生平之事蹟。詳見許祖師斬殺蛟龍救萬民之故事。
(7)功濟生靈,名高玉籍。眾真推仰,宜有甄升:玉籍,指仙人之名籍。宜,應當、理當。甄升,提升。此句言許祖師之無量功德,因救度萬民,而受眾仙之推崇,堪為人天楷模。
(8)大悲大願,大孝大仁:大悲,指許祖師悲憫世人。大願,許祖師救度眾生之宏願。大孝,許祖師視天地眾生如己之父母。大仁,許祖師慈祥呵護眾生。此句力讚許祖師之無量浩德。
(9)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佛魔上相:此為九司之神職,主理神霄府之政務。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有雲:在昔元始天尊敕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即許祖師)判雷霆泰省事。可見許祖師品味之尊。
(10)至道玄應,神功妙濟:至道玄應,指大道神妙的感應。神功妙濟,在此釋為神靈用玄妙的功力,救濟眾生。 「神功妙濟」亦為許祖師之封號。
(11)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註生真君:九天司籍,指九天之內神靈之戶籍。太乙,又稱太一。即道家所言之“大道”,定命,注定的命運。詞句言許祖師之功能。
(12)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檢校官為南北朝時期官職名,為核對、核實之意。 「都」為總管之意。在此釋為許祖之職位。
(13)歷劫度人祖師,淨明普化天尊:此為許祖師之尊號。天尊,乃對得道神仙之尊稱,為玉皇加封。
元代道士劉玉以“淨明”為教派名稱,意為“由真忠至孝,復歸本淨元明之境”,故曰“淨明”。經典為《淨明忠教全書》,劉玉奉許遜為教祖,正式創立「淨明忠孝道」。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稱為四大天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開山人 的頭像
    開山人

    無極聖華宮 日月大道院

    開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